Skip to content
  • 首頁
  • 背景故事
  • 功能介紹
  • 教學指南
  • 常見問題
  • 其他
    • 廢用症候群
    • 居家安老
  • 首頁
  • 背景故事
  • 功能介紹
  • 教學指南
  • 常見問題
  • 其他
    • 廢用症候群
    • 居家安老

從居家安老到院舍安老

全面了解 長者照護選擇

在香港,每3名長者就有1人面臨「該留家養老還是入住院舍」的抉擇。根據社署統計,全港約有15萬長者正輪候資助安老院舍,平均等待時間長達3年,而超過70%長者明確表示希望居家安老。很多人面對為長者選擇「入安老院」還是「在家養老」感到迷茫。

為了幫助更多人走出困惑,可遵循以下結構化評估流程,按文中步驟一一檢視關鍵因素,從長輩的健康狀況、意願,到家庭的支持能力、資源條件等進行評估,為「居家」或「院舍」的抉擇提供科學方向。

一、老年人照顧可分為四個類型

老年人的照料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類型:

居家照護

首選自主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社區輔助

適用輕度能力缺損且家庭照護資源不足

普惠養老機構

中重度能力缺損 + 家庭人力不足 + 經濟尚可

品質養老機構

高經濟能力 + 對生活品質有明確需求

二、居家安老的評估流程:

評估流程:

為了更好地安排老人的照料,實現這些優勢,我們需要按照以下流程的步驟進行評估:流程共分為三個步驟(橙啡色)、需完成五個評估工具(綠色)。

步驟1:

評估長者健康狀況與自理能力

點此完成:
獨立生活能力評價表 >>
日常生活活動分級評估表 >>
心理健康項目評估表 >>

評估老人自理能力

  • 輕度缺損(行動稍緩但可自理,如用拐杖可行走):優先考慮居家安老。搭配「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全港124間)與送餐服務,每月成本可比院舍低40% 。
  • 中度至嚴重缺損(長期臥床、認知障礙):評估家庭能否提供24小時照護,或結合專業居家護理上門服務(物理治療、傷口護理)。
  • 突發健康惡化(中風後復健):需短期密集支援(護理員到戶、復康器材租賃),並規劃長期方案。

若老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基本自理能力及心理狀態良好,可由其自主選擇在家中或其他喜愛的地方獨立生活。若存在部分能力缺損,則需要進一步對家庭照料資源和居家環境安全進行評估,最終依評估結果向社區或者機構尋求支援,決定合適的照料方案。

 ∨ 預計成本 
  • 本地護理員到戶:$100-150/小時,需配合政府「社區照顧服務券」補貼  
  • 器材租賃:
    • 輪椅:$200 – $500/月
    • 拐杖:$50 – $100/月
    • 助行架:$100 – $300/月
    • 病床:$800 – $1,500/月
    • 氧氣機:$500 – $1,000/
    • 復康器材(如步態訓練器):$300 – $600/月

步驟2:

評估家居環境安全性、檢視家庭支持能力

點此完成:
家庭照料資源評估表 >>
居家環境安全評估表 >>

檢視家庭支持能力

  • 全職照顧者(專職負責照顧工作的人):每週照顧時數超過35小時,憂鬱風險增3倍 
  • 在職照顧者(兼職照顧者並有其他工作):若工時長或居住距離遠(如非同住),需依賴彈性社區服務(如延長日間護理時間、暫託服務)。
  • 無照顧者:需要僱用工人姐姐並結合智慧監測設備(如平安鐘、跌倒感應器)。
 ∨ 預計成本 
  • 申請「暫託服務」($120/日,需提前2週預約)  
  • 善用科技:跌倒偵測手環(月費$300)+24小時通話平安鐘  
  • 僱用工人姐姐:月均$6,000 + 住宿空間  

評估居家環境安全

  • 高風險區(如浴室易滑倒、樓梯無扶手):進行防滑工程或無障礙改造。若因居住空間過小無法改造,考慮搬遷或轉為院舍照顧。
  • 基礎設備:扶手、沐浴椅、電動護理床等。
  • 進階設備:健康監測系統、緊急呼叫裝置。
 ∨ 預計成本 
  • 低成本方案:防滑膠貼($200/米)、移動式扶手($800)  
  • 高風險區改造:  
    • 浴室:拆除門檻+斜板($3,000起)  
    • 睡床區:電動護理床月租$1,500,較購置節省60%成本

步驟3:

結合長者意願整合社區資源與服務

尋求社區支援

服務可及性:僅38%家居照顧服務提供週末支援  

  • 日間護理中心:
    確認輪候時間(平均10個月)及服務時段是否匹配需求。
  • 家居支援服務:
    申請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如送飯、復健),注意假日服務空缺問題。
 ∨ 解方:    
  • 組合使用「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傷殘類別)  
  • 加入地區長者中心「互助小組」,交換照顧資源  
    • 強烈希望居家:
      嘗試「混合模式」(如部分時段院舍暫託)。
    • 抗拒院舍:
      加強心理支持,透過社交活動減緩孤獨感(如老有所為計劃)。
    • 心理健康評估項目:
      若長者存在抑郁等傾向要及時介入心理諮詢或向精神科醫生尋求幫助。
 ∨ 新型態解方: 
居家與院舍的第三條路

面對傳統二分法的困境,香港正發展出創新模式:  

  • 混合照顧:
    平日住家+週末院舍暫託(適合在職子女家庭)  
  • 共居公寓:
    5-6戶長者共享客廳,分攤24小時看護成本  
  • 科技介入:
    AI行為偵測系統可提早3小時預測跌倒風險

三、何時考慮院舍照顧?

在家安老並非萬能解藥,當出現以下警訊時,需務實考量轉換方案:  

  • 健康指標:每月跌倒次數
  • 家庭系統:主要照顧者較為嚴重等身心症狀  
  • 環境限制:蝸居單位無法安裝必要設備(如樓梯升降椅)  

 

值得留意的是,現有「院舍券計劃」允許長者先入住私營院舍(月均$15,000),再憑券轉換至資助院舍,可作為過渡方案。

院舍安老提供全面護理,但也犧牲自主性。缺乏家人陪伴、空間狹窄、作息受限,可能導致長者感到孤獨、失去隱私,面臨社交隔離和心理問題。

目前約有60,000名長者居住在各類安老院舍中,佔65歲以上人口的約4%。截至2023年1月31日,共有18,145人正在輪候資助長者住宿照顧服務,護理安老宿位的平均輪候時間為16個月,護養院宿位則為19個月。因資助院舍輪候緊張,許多長者不得不選擇私人院舍。其中收費範圍從每月約$4,000至$20,000不等。然而,私人院舍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部分護理人手不足。儘管政府加強監管,但質量問題仍然存在。

私營院舍的收費明細 >>

四、最終決策:

1. 居家安老:

「輕度缺損 + 家庭支持充足 + 安全家居 + 社區服務到位」

2. 短期院舍支援:

適用於護老者需喘息空間或緊急狀況

3. 院舍照顧:

當「健康嚴重惡化 + 家庭無法負荷 + 社區資源不足」時,優先選擇鄰近院舍或參與「院舍券計劃」。

注意事項

  • 政策限制:
    護老者津貼名額少,且與其他福利衝突,需詳細規劃。
  • 服務彈性:
    部分社區服務時間僵化(如週末無送餐),需預先協調。
  • 長期規劃:
    定期重新評估長者健康變化及家庭負荷,動態調整方案。

居家安老VS院舍安老

Loading..........

The Data is Not Available

*如需個別化評估,可聯絡老友宅醫,提供家居安全檢查及福利規劃諮詢

「最好的安老方案,是讓長者保有選擇權的方案。」

而宅天使的責任是創造一個讓尊嚴與安全並存的照護網絡。我們理念是以綜合醫療支援體系為基礎,最大化調動外籍看護作為照顧團隊的主力,透過對健康數據的全方位監察,及時介入和即時反饋異常,全面提升長者居家安老的生活品質與安全,幫助長者實現居家安老。

© 2024 Doctor Now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